5月26日凌晨6點(中國股市開盤前),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將原定6月1日對歐盟27國加征50%關稅的期限推遲至7月9日。 此前,特朗普曾以談判“毫無進展”為由再發關稅威脅。
特朗普在帖文中透露,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主動致電要求延期,并表示“我很榮幸能這樣做”。馮德萊恩同日通過社交媒體X證實,歐盟已準備好迅速推進談判,但強調"達成好的協議需要時間”,最終期限定為7月9日——這也是特朗普政府此前設置的90天談判窗口截止日。
市場反應迅速,早盤美股期貨全線反彈,納指期貨漲幅超1%,德國、法國股指期貨同步走高;現貨黃金則急挫15美元至3341美元/盎司,市場風險偏好回升。
此前特朗普威脅對歐盟加稅導致歐美股市普跌,德國DAX、法國CAC40指數盤中跌幅均超3%。
談判分歧:盟友還是對手?
此次談判進展緩慢的核心矛盾在于美歐對貿易關系的根本認知差異。特朗普政府將關稅視為施壓競爭對手、迫使其讓步的工具,而歐盟則試圖基于全球貿易規則框架展開磋商,避免對汽車、醫藥等關鍵領域加征高額關稅。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特朗普正在撕毀這本規則手冊,想扭轉貿易逆差。
特朗普近期猛烈抨擊歐盟的最新貿易提案,拒絕其“共同取消工業品關稅、擴大部分美國農產品準入”等提議。據彭博社披露,歐盟提案涵蓋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經濟安全、互惠投資及全球挑戰合作等領域,具體包括:
1.設立跨大西洋配額機制及“鋼鐵安排監管小組”
2.推動實現汽車“零對零”關稅,以關稅配額制度作為潛在過渡措施
3.在制藥領域合作,減少不理想的依賴
4.聯合應對舊一代半導體產能過剩問題
5.加強投資審查和出口管制方面的合作
6.在金屬、汽車零部件、藥品、半導體與民用航空等戰略產業及全球性挑戰方面深化合作
特朗普的經濟團隊私下里一直對歐洲官員抱怨,歐盟成員國在貿易優先事項上的分歧拖慢了談判進程。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貿易政策專家Bill Reinsch則更直言不諱:美國的觀點是,歐洲人不明白這一次的情況不同,這不是一次傳統的談判。
據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證實,此次通話是特朗普就任總統以來,雙方領導人首次公開披露的直接對話,馮德萊恩主動致電顯示出歐盟有示弱的意味。
貿易談判進展一覽
特朗普90天的“對等關稅”暫停期已經過半,企業、消費者和多國政府面對的不確定性并沒有顯著減少。以下是美國主要貿易伙伴所面臨的關稅稅率,以及各國迄今為止為避免加稅所做的努力:
英國:10%
5月8日,特朗普宣布與英國首相斯塔默達成一項“全面協議”,但協議僅涵蓋有限領域,且保留了對英國產品10%的基礎關稅。英國汽車與鋼鐵行業得以豁免25%的行業關稅。但關稅減免的生效時間及英方鋼鐵出口配額、對英國鋼廠所有權的安全審查要求等關鍵細節仍不明朗。
中國:34%
面對金融市場動蕩以及美國進口商對成本上升的擔憂,特朗普5月12日宣布,未來90天內美國對中國產品的累計新增關稅稅率從145%降至30%;中國也將相應地把美國商品稅率降至10%。
這段暫停期將持續至8月中旬,期間中美將通過貝森特所稱的“機制”進行多輪談判。貝森特表示,中美2020年1月簽署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是此次談判的參考模板,但“如今世界變了,產品變了,產品組合也變了——所有條款都可能重新談。”
歐盟:20%
歐盟向美國提交了修訂版談判提案,回應早前特朗普政府發出的在歐方看來不切實際的“愿望清單”。然而上周五特朗普的態度表明,雙方短期內達成協議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瑞士:31%
瑞士與貝森特已舉行兩輪談判,雙方都表示磋商“具有建設性”。下一步,瑞士總統兼財政部長Karin Keller-Sutter表示需正式簽署一份“意向書”,之后瑞士代表團將赴華盛頓進行正式談判。
瑞士關注重點在于避免31%的“對等關稅”,并希望取消暫停期間仍保留的10%關稅。特朗普對瑞士制藥業特別關注,若對藥品加征關稅,將對以諾華和羅氏為代表的瑞士醫藥產業構成重大沖擊。
印度:26%
印度商務部長Piyush Goyal結束為期四天的訪美行程,其在上周五表示與美方代表盧特尼克的“會談具有建設性”。
印美將分三階段推進談判,目標是在7月前簽署初步協議,第一階段涵蓋工業品市場準入、部分農產品以及非關稅壁壘。第二階段談判范圍更大且涉及更多細節,預計在9至11月間展開。第三階段計劃達成一份全面協議,爭取在明年獲美國國會批準。
日本:24%
日本貿易代表團正在華盛頓繼續談判。首席談判代表赤澤亮正此前表示,希望6月與美方達成協議。除對等關稅外,日本重點關注對汽車行業的25%關稅,以及日本制鐵對美國鋼鐵公司的141億美元并購案。
日本官員表示,他們寧可多花時間,也不愿為趕進度做重大讓步。首相石破茂周五在與特朗普通話后表示,“我們一直要求取消這些關稅措施。”
韓國:25%
韓國代表團也在華盛頓進行第二輪“技術層面”討論,作為上周兩國在韓國進行的部長級會談的延續。談判聚焦六大領域:貿易平衡、非關稅措施、經濟安全、數字貿易、產品原產地以及商業因素。
越南:46%
越南表示,第二輪美越貿易談判取得進展。越南工貿部聲明稱,談判持續三天,雙方確定了“多個能達成共識或立場接近的議題”,以及“需要進一步談判的問題”。下一階段磋商將于6月繼續進行,技術小組將進一步加強溝通,以“盡快達成符合雙方預期和條件的協議”。
泰國:36%
泰國商務部長Pichai Naripthaphan在5月中旬與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會晤后表示,泰國已準備好“盡快”在華盛頓展開談判。總理佩通坦·西那瓦已下令收緊原產地證書發放標準,防止出現濫用情況。泰國財政部長Pichai Chunhavajira稱,泰方希望通過強化監管,每年減少多達150億美元的對美貿易逆差。
加拿大
加拿大尚未被列入特朗普的“對等關稅”范圍,但已受到其他美國貿易措施影響。3月4日,美國以芬太尼為由對多數加拿大制造商品加征25%關稅,但隨后特朗普宣布豁免《美墨加協定》(USMCA)項下的商品。
此后,美國還針對進口汽車、鋼鐵和鋁制品追加關稅,這可能擾亂加美高度一體化的供應鏈。加拿大總理馬克·卡尼希望達成一份全面貿易協議,可能是對《美墨加協定》的重新修訂。目前尚無正式談判時間表。
墨西哥
作為《美墨加協定》的另一參與方,墨西哥也得以享受關稅豁免。據墨西哥經濟部長Marcelo Ebrard估計,約86%的美墨貿易商品已被排除在關稅之外。不過,關鍵的汽車行業仍對非美國產成品征收約15%的關稅。
墨西哥尋求在與美方的安全合作背景下爭取更多關稅優惠。總統辛鮑姆周四表示,她已與特朗普通話,討論美方針對鋼鐵和鋁產品的關稅問題。
特朗普關稅政策進入“談判”階段,看似“火藥味”下降,攻守之勢發生逆轉,尤其是中美貿易協議迅速達成。
然而,對歐盟和手機關稅威脅再次提醒,樂觀之余還要防范風險。
風險點主要在兩點:一是達成協議前反復的風險,7月9日的最后期限(90天暫停關稅的最后期限)前,特朗普很可能會因為不滿協議內容等原因離開談判桌(歐盟就是例子)。
二是協議無法達成的風險。特朗普此前表示,有150個國家想要和美國達成交易,他不會在7月最后期限前與每一個國家都達成協議。
接下來40余天,迷霧恐怕還將繼續籠罩。7月9日的“最后通牒”,又是一個令全球市場恐慌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