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李在明在競選時曾拋出Kospi 5000點目標,并誓言提升本土股票估值、終結長期困擾韓國股市的“韓國折價”現象。今日股市的強勁表現,無疑為新政府送上了一份“市場信心禮”。\u003c/p>\u003cp>然而,并非所有市場都一片歡騰。韓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攀升,反映出市場對新政府可能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擔憂——這意味著未來債券供應可能激增,價格承壓。\u003c/p>\u003cp>市場目光迅速轉向李在明提振經濟的“政策工具箱”。擺在新總統面前的是幾座“大山”:\u003c/p>\u003cp>外向型經濟的轉型壓力;潛在的特朗普關稅政策沖擊;日益嚴峻的人口結構危機。\u003c/p>\u003cp>晚間,李在明下達首個行政命令,要求組建“緊急經濟檢查工作組”,著手提振韓國經濟。\u003c/p>\u003cp>他曾在競選期間承諾:“從我確定勝選的那一刻起,我將竭盡全力振興經濟、恢復民生。”\u003c/p>\u003cp>\u003cstrong>戒嚴令鬧劇引爆韓國大選\u003c/strong>\u003c/p>\u003cp>第21屆韓國總統大選,一項數據格外刺眼:最終投票率高達79.4%。 這不僅遠超近年水平,更是創下自1997年(80.7%)以來的歷史次高。沉寂多年的韓國民意,為何在此刻如火山般噴發?\u003c/p>\u003cp>答案直指去年那場震動韓國的政治地震——前總統尹錫悅的“戒嚴令風波”。\u003c/p>\u003cp>2024年12月3日晚,尹錫悅以肅清“反國家勢力”之名,悍然頒布戒嚴令。軍隊旋即封鎖國會議事堂,議員被拒之門外。這一幕,瞬間點燃了韓國社會深埋的歷史記憶。\u003c/p>\u003cp>然而,這場意圖重塑權力格局的豪賭,結局堪稱鬧劇。在洶涌的民意和在野黨的激烈抗爭下,戒嚴令僅維持6小時便土崩瓦解。 發動者尹錫悅倉皇遭國會彈劾,提前黯然下野,韓國政壇被迫進入提前大選時間。尹錫悅也由此“榮膺”樸槿惠之后,韓國第二位未能完成任期的彈劾總統。\u003c/p>\u003cp>這場風波不僅葬送了尹總統的政治生命,更徹底暴露了韓國保守政黨的深層危機:\u003c/p>\u003cp>\u003cstrong>包庇本能——\u003c/strong> 戒嚴伊始,執政黨高層仍試圖“捂蓋子”,力保尹過關;\u003c/p>\u003cp>\u003cstrong>內斗失控——\u003c/strong>尹本人拒不配合“善后”,黨內裂痕公開化,直至大選期間內訌不斷;\u003c/p>\u003cp>\u003cstrong>時代脫節——\u003c/strong>其應對模式顯示,保守陣營已難以適應現代韓國治理需求,亟需脫胎換骨的變革,否則淘汰已成定局。\u003c/p>\u003cp>風波的核心舞臺,意外成就了政治嗅覺敏銳的李在明。當軍隊封鎖國會時,他手持手機一路小跑、直播翻墻進入議事堂抗議的畫面,瞬間“圈粉”無數,為其奠定了關鍵的民意基礎。\u003c/p>\u003cp>歷史教訓刻骨銘心,現實議題高度聚焦。本次大選的核心,正是對“戒嚴令沖擊”的全民審判。民意天平因此劇烈向在野一側傾斜——韓國民眾展現出“鐵了心”要通過選票對尹錫悅的戒嚴行動徹底追責,實現政黨輪替的決心。\u003c/p>\u003cp>最終計票結果印證了這股洶涌民意的力量: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49.42%(約1728.75萬票)的得票率鎖定勝局;國民力量黨金文洙僅獲41.15%;改革新黨李俊錫則拿下8.34%。\u003c/p>\u003cp>這場由戒嚴鬧劇引爆、以超高投票率呈現、最終實現政權更迭的大選,清晰地刻錄下韓國政治生態的一次劇烈脈動。\u003c/p>\u003cp>\u003cstrong>沉疴已久的韓國經濟\u003c/strong>\u003c/p>\u003cp>李在明政府在大選中勝出,其經濟政策被賦予了扭轉頹勢的期望。然而,韓國經濟的沉疴并非一次選舉可以輕易化解。經濟長期停滯、人口老齡化海嘯沖擊、傳統出口模式日漸式微——這三座大山,共同構成了韓國難以逾越的結構性困局。\u003c/p>\u003cp>回溯歷史,韓國的“漢江奇跡”堪稱發展典范。從戰后一片焦土的農業國起步,憑借政府強力主導的出口導向戰略,韓國在短短數十年內完成了工業化與現代化飛躍,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尤其是1970至1990年代,其驚人的增長速率令世界側目,奠定了全球制造業重鎮的地位。\u003c/p>\u003cp>然而,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深入與技術的狂飆突進,重塑了競爭格局,也動搖了韓國傳統模式的根基。 一方面,其引以為傲的制造業腹地,正遭受新興經濟體的強力擠壓;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雖被寄予厚望,成為潛在增長引擎,但其動能尚不足以完全填補傳統產業的失速。\u003c/p>\u003cp>作為韓國經濟命脈的半導體行業,其冷暖直接牽動全局。當下,全球需求疲軟疊加地緣政治風險高企,導致韓國出口引擎顯著降速,并拖累整體經濟增長滑向近年低谷。這絕非周期性波動,而是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持續發酵的必然結果。\u003c/p>\u003cp>外部沖擊更添變數。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關稅戰陰云未散,對出口依存度極高的韓國構成持續威脅。更緊迫的是,《通脹削減法案》(IRA) 對海外企業補貼的限制條款,已直指韓國至關重要的電池產業,多家龍頭企業面臨嚴峻挑戰。\u003c/p>\u003cp>多重壓力下,韓國2025年的增長前景蒙上厚重陰影。韓國央行上周將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從1.5%大幅下調至0.8%。國際投行普遍悲觀,如高盛同年3月亦給出1.5% 的預期。\u003c/p>\u003cp>受出口大幅放緩影響,韓國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度出現萎縮。據政府數據顯示,韓國上月對美國的出口同比下降8.1%,同期對中國的出口也下降了8.4%。\u003c/p>\u003cp>然而,比眼前經濟低迷更令人窒息的,是韓國正以“自由落體”姿態墜入人口懸崖。 2023年,韓國總和生育率(TFR)已跌至全球最低的0.72(維持人口穩定需2.1,低于1.5即屬“超低生育率”)。更觸目驚心的是,韓國統計局預計,2024年末這一數字將進一步滑向0.7以下。\u003c/p>\u003cp>與此同時,老齡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社會活力。2022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17.4%。官方推演顯示,這一比例將在2030年升至25.3%,2040年34.3%,2050年40.1%——韓國正無可爭議地成為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u003c/p>\u003cp>人口結構的劇變,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的斷崖式下跌已成定局。若無革命性的生產力躍升,韓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將持續下探。這不僅是增長放緩的問題,更是關乎國家經濟根基能否穩固的生存挑戰。\u003c/p>\u003cp>\u003cstrong>前路在何方?\u003c/strong>\u003c/p>\u003cp>韓國政壇的“三大魔咒”曾被視為鐵律:京畿道知事是總統競選墳墓、國務總理難登大位、無國會議員履歷無緣青瓦臺。在李在明之前,四位曾主政京畿道的挑戰者均鎩羽而歸。如今,李在明成功打破首道魔咒入主青瓦臺,其能否進一步彌合社會裂痕、駕馭國家轉型,成為韓國內外矚目的焦點。\u003c/p>\u003cp>然而,總統之位絕非坦途。若論當務之急,觀察人士用“堆積如山”形容李在明案頭的挑戰清單。而壓頂的“頭號驚雷”,無疑是來自大洋彼岸的特朗普關稅風暴。\u003c/p>\u003cp>選前最后時刻,特朗普宣布自本周三起將鋼鋁進口關稅從25%翻倍至50%。這對韓國不啻為沉重一擊——美國市場吸納了韓國13.1%的鋼鐵出口(2024年韓國貿易協會數據)。消息一出,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火速召集鋼鋁業界商討對策,焦慮彌漫。\u003c/p>\u003cp>更緊迫的是,特朗普提出的“對等關稅”90天談判窗口將于7月初關閉。留給李在明政府周旋的時間不多了。\u003c/p>\u003cp>盡管尹錫悅政府團隊此前已在與美談判,但政權更迭意味著李在明團隊很可能需從頭搭建溝通渠道和談判策略。其團隊一直呼吁美方給予“過渡寬限期”,坦言交接期的混亂嚴重制約了準備空間。能否爭取到額外時間,將極大影響韓國應對的靈活性與籌碼。\u003c/p>\u003cp>韓國經濟自身的難題也壓在李在明頭上。據當地媒體披露,李在明提振經濟增長的政策重點是加大政府支出、改善企業治理、加強勞工保護。\u003c/p>\u003cp>值得一提的是,韓國總統推動結構性改革的成功率歷來偏低——無論是盧武鉉的勞工改革,還是文在寅的“收入主導型增長”政策,均在既得利益集團的銅墻鐵壁前折戟沉沙。李在明手中的改革藍圖,同樣面臨嚴峻考驗。\u003c/p>\u003cp>李在明打破了京畿道的“總統墳墓”魔咒,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在“青瓦臺魔咒”的歷史陰影、經濟衰退的現實泥潭,以及特朗普關稅的倒計時壓力下,新政府如同在刀尖上行走。穩定政權、重啟經濟、化解貿易危機,每一項都是“生死時速”任務。\u003c/p>\u003cp>李在明能否帶領韓國走出困局?最先的答案或許就藏在他能否在這驚心動魄的關稅博弈中,為韓國經濟搶下一線生機。\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袁鑫笛","editorCode":"PF182","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7518/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財經","cateid":"7518","catename":"財經連環話","logo":"http://y2.ifengimg.com/ifengimcp/pic/20160419/907ca712e8c1ffa90031_size35_w200_h200.jpg","description":"財經科普 畫說經濟","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7518","show_link":0,"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7518","eAccountId":7518,"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70671365","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7518/media","newsTime":"2025-06-05 08:30:02","lastArticleAddress":"來自吉林省"},"filterMediaList":[{"name":"鳳凰網財經","id":"607286"},{"name":"國際財聞匯","id":"1609082"},{"name":"銀行財眼","id":"1444240"},{"name":"公司研究院","id":"1612328"},{"name":"IPO觀察哨","id":"1601888"},{"name":"風暴眼","id":"1601889"},{"name":"出海研究局","id":"1613468"},{"name":"封面","id":"540061"},{"name":"前行者","id":"1580509"},{"name":"凰家反騙局","id":"1596037"},{"name":"康主編","id":"1535116"},{"name":"啟陽路4號","id":"1021158"},{"name":"財經連環話","id":"7518"}]},"keywords":"韓國,李在明,經濟,關稅,民意,總統,魔咒,國會,政府,青瓦臺","safeLevel":0,"isCloseAlgRec":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isCloseFhhCopyright":false},"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adHead","adBody","topAd","logoAd","topicAd","contentAd","articleBottomAd","infoAd","hardAd","serviceAd","contentBottomAd","commentAd","commentBottomAd","articleAd","videoAd","asideAd1","asideAd2","asideAd3","asideAd4","asideAd5","asideAd6","bottomAd","floatAd1","floatAd2"];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持續數月的韓國權力真空期落幕。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49.42%的得票率勝出,韓國正式邁入“李在明時代”。 在一定程度上,李在明正在改寫韓國的命運。政治陰霾消散,資本市場率先做出積極反應。4日,韓國市場的一切,都圍繞新總統李在明展開。 韓國基準Kospi指數大漲2.66%,較4月低點反彈幅度已超20%,技術性牛市格局確立。韓元同步走強,兌美元匯率上漲約0.9%。 李在明在競選時曾拋出Kospi 5000點目標,并誓言提升本土股票估值、終結長期困擾韓國股市的“韓國折價”現象。今日股市的強勁表現,無疑為新政府送上了一份“市場信心禮”。 然而,并非所有市場都一片歡騰。韓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攀升,反映出市場對新政府可能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擔憂——這意味著未來債券供應可能激增,價格承壓。 市場目光迅速轉向李在明提振經濟的“政策工具箱”。擺在新總統面前的是幾座“大山”: 外向型經濟的轉型壓力;潛在的特朗普關稅政策沖擊;日益嚴峻的人口結構危機。 晚間,李在明下達首個行政命令,要求組建“緊急經濟檢查工作組”,著手提振韓國經濟。 他曾在競選期間承諾:“從我確定勝選的那一刻起,我將竭盡全力振興經濟、恢復民生。” 戒嚴令鬧劇引爆韓國大選 第21屆韓國總統大選,一項數據格外刺眼:最終投票率高達79.4%。 這不僅遠超近年水平,更是創下自1997年(80.7%)以來的歷史次高。沉寂多年的韓國民意,為何在此刻如火山般噴發? 答案直指去年那場震動韓國的政治地震——前總統尹錫悅的“戒嚴令風波”。 2024年12月3日晚,尹錫悅以肅清“反國家勢力”之名,悍然頒布戒嚴令。軍隊旋即封鎖國會議事堂,議員被拒之門外。這一幕,瞬間點燃了韓國社會深埋的歷史記憶。 然而,這場意圖重塑權力格局的豪賭,結局堪稱鬧劇。在洶涌的民意和在野黨的激烈抗爭下,戒嚴令僅維持6小時便土崩瓦解。 發動者尹錫悅倉皇遭國會彈劾,提前黯然下野,韓國政壇被迫進入提前大選時間。尹錫悅也由此“榮膺”樸槿惠之后,韓國第二位未能完成任期的彈劾總統。 這場風波不僅葬送了尹總統的政治生命,更徹底暴露了韓國保守政黨的深層危機: 包庇本能—— 戒嚴伊始,執政黨高層仍試圖“捂蓋子”,力保尹過關; 內斗失控——尹本人拒不配合“善后”,黨內裂痕公開化,直至大選期間內訌不斷; 時代脫節——其應對模式顯示,保守陣營已難以適應現代韓國治理需求,亟需脫胎換骨的變革,否則淘汰已成定局。 風波的核心舞臺,意外成就了政治嗅覺敏銳的李在明。當軍隊封鎖國會時,他手持手機一路小跑、直播翻墻進入議事堂抗議的畫面,瞬間“圈粉”無數,為其奠定了關鍵的民意基礎。 歷史教訓刻骨銘心,現實議題高度聚焦。本次大選的核心,正是對“戒嚴令沖擊”的全民審判。民意天平因此劇烈向在野一側傾斜——韓國民眾展現出“鐵了心”要通過選票對尹錫悅的戒嚴行動徹底追責,實現政黨輪替的決心。 最終計票結果印證了這股洶涌民意的力量: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49.42%(約1728.75萬票)的得票率鎖定勝局;國民力量黨金文洙僅獲41.15%;改革新黨李俊錫則拿下8.34%。 這場由戒嚴鬧劇引爆、以超高投票率呈現、最終實現政權更迭的大選,清晰地刻錄下韓國政治生態的一次劇烈脈動。 沉疴已久的韓國經濟 李在明政府在大選中勝出,其經濟政策被賦予了扭轉頹勢的期望。然而,韓國經濟的沉疴并非一次選舉可以輕易化解。經濟長期停滯、人口老齡化海嘯沖擊、傳統出口模式日漸式微——這三座大山,共同構成了韓國難以逾越的結構性困局。 回溯歷史,韓國的“漢江奇跡”堪稱發展典范。從戰后一片焦土的農業國起步,憑借政府強力主導的出口導向戰略,韓國在短短數十年內完成了工業化與現代化飛躍,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尤其是1970至1990年代,其驚人的增長速率令世界側目,奠定了全球制造業重鎮的地位。 然而,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深入與技術的狂飆突進,重塑了競爭格局,也動搖了韓國傳統模式的根基。 一方面,其引以為傲的制造業腹地,正遭受新興經濟體的強力擠壓;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雖被寄予厚望,成為潛在增長引擎,但其動能尚不足以完全填補傳統產業的失速。 作為韓國經濟命脈的半導體行業,其冷暖直接牽動全局。當下,全球需求疲軟疊加地緣政治風險高企,導致韓國出口引擎顯著降速,并拖累整體經濟增長滑向近年低谷。這絕非周期性波動,而是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持續發酵的必然結果。 外部沖擊更添變數。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關稅戰陰云未散,對出口依存度極高的韓國構成持續威脅。更緊迫的是,《通脹削減法案》(IRA) 對海外企業補貼的限制條款,已直指韓國至關重要的電池產業,多家龍頭企業面臨嚴峻挑戰。 多重壓力下,韓國2025年的增長前景蒙上厚重陰影。韓國央行上周將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從1.5%大幅下調至0.8%。國際投行普遍悲觀,如高盛同年3月亦給出1.5% 的預期。 受出口大幅放緩影響,韓國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度出現萎縮。據政府數據顯示,韓國上月對美國的出口同比下降8.1%,同期對中國的出口也下降了8.4%。 然而,比眼前經濟低迷更令人窒息的,是韓國正以“自由落體”姿態墜入人口懸崖。 2023年,韓國總和生育率(TFR)已跌至全球最低的0.72(維持人口穩定需2.1,低于1.5即屬“超低生育率”)。更觸目驚心的是,韓國統計局預計,2024年末這一數字將進一步滑向0.7以下。 與此同時,老齡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社會活力。2022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17.4%。官方推演顯示,這一比例將在2030年升至25.3%,2040年34.3%,2050年40.1%——韓國正無可爭議地成為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 人口結構的劇變,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的斷崖式下跌已成定局。若無革命性的生產力躍升,韓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將持續下探。這不僅是增長放緩的問題,更是關乎國家經濟根基能否穩固的生存挑戰。 前路在何方? 韓國政壇的“三大魔咒”曾被視為鐵律:京畿道知事是總統競選墳墓、國務總理難登大位、無國會議員履歷無緣青瓦臺。在李在明之前,四位曾主政京畿道的挑戰者均鎩羽而歸。如今,李在明成功打破首道魔咒入主青瓦臺,其能否進一步彌合社會裂痕、駕馭國家轉型,成為韓國內外矚目的焦點。 然而,總統之位絕非坦途。若論當務之急,觀察人士用“堆積如山”形容李在明案頭的挑戰清單。而壓頂的“頭號驚雷”,無疑是來自大洋彼岸的特朗普關稅風暴。 選前最后時刻,特朗普宣布自本周三起將鋼鋁進口關稅從25%翻倍至50%。這對韓國不啻為沉重一擊——美國市場吸納了韓國13.1%的鋼鐵出口(2024年韓國貿易協會數據)。消息一出,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火速召集鋼鋁業界商討對策,焦慮彌漫。 更緊迫的是,特朗普提出的“對等關稅”90天談判窗口將于7月初關閉。留給李在明政府周旋的時間不多了。 盡管尹錫悅政府團隊此前已在與美談判,但政權更迭意味著李在明團隊很可能需從頭搭建溝通渠道和談判策略。其團隊一直呼吁美方給予“過渡寬限期”,坦言交接期的混亂嚴重制約了準備空間。能否爭取到額外時間,將極大影響韓國應對的靈活性與籌碼。 韓國經濟自身的難題也壓在李在明頭上。據當地媒體披露,李在明提振經濟增長的政策重點是加大政府支出、改善企業治理、加強勞工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總統推動結構性改革的成功率歷來偏低——無論是盧武鉉的勞工改革,還是文在寅的“收入主導型增長”政策,均在既得利益集團的銅墻鐵壁前折戟沉沙。李在明手中的改革藍圖,同樣面臨嚴峻考驗。 李在明打破了京畿道的“總統墳墓”魔咒,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在“青瓦臺魔咒”的歷史陰影、經濟衰退的現實泥潭,以及特朗普關稅的倒計時壓力下,新政府如同在刀尖上行走。穩定政權、重啟經濟、化解貿易危機,每一項都是“生死時速”任務。 李在明能否帶領韓國走出困局?最先的答案或許就藏在他能否在這驚心動魄的關稅博弈中,為韓國經濟搶下一線生機。昨天,他改寫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