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不少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通免密支付功能,隨后被迫面臨開通后亂收費的問題。發生的場景集中在電商平臺、會員開通以及二手交易平臺等。\u003c/p>\u003cp>需要指出的是,免密支付“圍獵”的對象不乏兒童和老人,有未成年人在電商、游戲和直播平臺中在未經家長同意的情況下使用免密支付,還有一些老人被平臺推薦誤觸開通免密支付功能,導致賬戶被盜。\u003c/p>\u003cp>黑貓投訴平臺顯示,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訴多達6.4萬條。多位用戶提到,不少平臺的免密支付是“霸王條款”,不僅開通后很難取消,還有一些平臺被質疑在未充分告知的情況下讓客戶開通免密支付。\u003c/p>\u003cp>\u003cimg class=\"empty_bg\" data-lazyload=\"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4/0A83BC69144EA5B630D675E86CDAA503674375C0_size104_w920_h1311.jpg\" src=\"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 style=\" width: 640px; height: 912px;\" />\u003c/p>\u003cp>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已達10億人的體量,免密支付滲透率較為穩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2023年移動支付個人用戶使用情況調查報告》指出,免密支付在移動支付用戶中接受度較廣。如果免密支付存在風險,潛在受害者人數將難以估量。\u003c/p>\u003cp>事實上,早在2023年,公安部刑偵局就曾經建議廣大公民直接關閉微信、支付寶的免密支付功能。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消費者協會也提醒廣大消費者,網絡購物謹慎使用手機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賬戶權限過度開放而引發資金損失。\u003c/p>\u003cp>\u003cstrong>02 一鍵開通,N鍵關閉\u003c/strong>\u003c/p>\u003cp>盡管官方已經數次公開點明免密支付的風險,當前仍有不少平臺并沒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依舊大力推薦用戶開通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功能。\u003c/p>\u003cp>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發現,支付寶、微信、美團、京東、滴滴、抖音、攜程等平臺均提供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服務,幾乎覆蓋衣、食、住、行、游、購、娛全方位消費類別。\u003c/p>\u003cp>不少用戶在社交平臺上投訴表示,微信、淘寶等許多軟件開通免密支付的方式非常簡單,通常是“一鍵開啟”。平臺會在單筆支付過程中不時彈窗詢問,是否同意開通免密的“極速支付”,如果用戶在支付過程中沒有仔細看彈窗顯示的內容詳情,而是在輸完密碼以后下意識地點擊確認或同意選項,很容易在不經意間“被”開通自動付款功能。\u003c/p>\u003cp>\u003cimg class=\"empty_bg\" data-lazyload=\"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4/AD4DEE7DF212593E8143A686E8A47909AE5B256B_size73_w1266_h932.jpg\" src=\"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 style=\" width: 640px; height: 471px;\" />\u003c/p>\u003cp>而想要解綁免密支付,用戶卻往往需要點擊多個選項。以微信為例,光是找到免密支付和自動續費的選項就最少需要花費五步,算上最后一步解除,累計需要六個步驟。\u003c/p>\u003cp>\u003cimg class=\"empty_bg\" data-lazyload=\"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4/F0D793E7FBA67DA9C7371882CDE6CA903C348F92_size60_w1269_h686.jpg\" src=\"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AQMAAAAl21bKAAAAA1BMVEXy8vJkA4prAAAACklEQVQI12NgAAAAAgAB4iG8MwAAAABJRU5ErkJggg==\" style=\" width: 640px; height: 345px;\" />\u003c/p>\u003cp>此外,關閉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的邏輯與所需操作雖大致類似,但不同平臺的界面和選項名稱都有細微變化,無形中給用戶的解綁造成很大難度。個別平臺或應用中,消費者要想取消免密支付,還會被詢問關閉理由、承諾持續改進,遭到平臺反復“挽留”。\u003c/p>\u003cp>還有一些平臺默認用戶需要開通免密支付。例如,蘋果強制用戶在蘋果應用商店使用免密支付方式付款,賬戶一旦被盜用,他人可繞過支付工具的身份驗證環節直接實施盜刷。\u003c/p>\u003cp>為何平臺頻頻推薦用戶免密支付?\u003c/p>\u003cp>資深信用卡專家董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免密支付會加速消費者誤判的發生。清華大學消費金融研究院調研顯示,免密支付用戶客單價提高了18%,但退貨率增長了40%,側面反映出這項功能在方便消費者購物的同時,容易讓消費者做出沖動決策,可能因此額外購買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u003c/p>\u003cp>而自動扣款功能,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商家留住“回頭客”。當用戶手動操作時,可能因忘記續費或不再想要而結束訂閱某項服務,自動扣款相當于讓用戶默認留下,商家能夠穩定獲利。\u003c/p>\u003cp>據媒體報道,有頭部平臺因默認開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超百億元。\u003c/p>\u003cp>\u003cstrong>03 追責難如登天?\u003c/strong>\u003c/p>\u003cp>事實上,對于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相關問題,國家已有相關規定。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要求經營者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u003c/p>\u003cp>針對自動續費問題,更是早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1年公布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中就提出過相關要求,例如自動續費需顯著提示,且不得默認勾選,需由消費者自主選擇。\u003c/p>\u003cp>盡管相關規定已經出臺,但仍有平臺對此陽奉陰違,而且一旦免密支付導致的盜刷行為發生,用戶想要向平臺方和商家追責,幾乎難如登天。\u003c/p>\u003cp>例如追責過程中,平臺往往會以得到用戶授權作為抗辯理由。如果用戶要證明平臺沒能履行應盡義務,例如協議設計不合理、風險預警不足、風控措施失效等,必須經歷復雜的舉證流程,且需要承擔高額成本。\u003c/p>\u003cp>而在一些盜刷案例中,各個環節暴露出風控缺失的嚴重問題,也令人心驚。\u003c/p>\u003cp>例如,據媒體報道,在蘋果賬號盜刷事件中,鏈條出現了嚴重的風控真空。支付機構誤認為蘋果系統足夠安全,因此放松了自身的風控;銀行則認為來自支付寶、微信的請求已經過風控,也不再額外審核。最終,不法分子的盜刷行為無人攔截。\u003c/p>\u003cp>平臺方理應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充分尊重消費者在支付上的自主權,并在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相關功能上盡到提請義務。而支付機構和銀行則需要加強風控措施,確保對異常交易實施重點監控,多方共同守護消費者的錢包。\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馬軼東","editorCode":"PF171","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1612328/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財經","cateid":"1612328","catename":"公司研究院","logo":"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46/BD13B708B22B16BB502831F792FFF06AE2BCC02B_size15_w200_h200.jpg","description":"記錄資本市場改革進程,助力上市公司質量提升。","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1612328","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1612328","eAccountId":1612328,"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1612328/media","newsTime":"2025-08-21 20:01:24","lastArticleAddress":"來自北京市"},"filterMediaList":[{"name":"鳳凰網財經","id":"607286"},{"name":"國際財聞匯","id":"1609082"},{"name":"銀行財眼","id":"1444240"},{"name":"公司研究院","id":"1612328"},{"name":"IPO觀察哨","id":"1601888"},{"name":"風暴眼","id":"1601889"},{"name":"出海研究局","id":"1613468"},{"name":"封面","id":"540061"},{"name":"前行者","id":"1580509"},{"name":"凰家反騙局","id":"1596037"},{"name":"康主編","id":"1535116"},{"name":"啟陽路4號","id":"1021158"},{"name":"財經連環話","id":"7518"}]},"keywords":"用戶,平臺,消費者,功能,支付寶,風險,賬戶,商家,公司研究院,自動續費","safeLevel":0,"isCloseAlgRec":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isCloseFhhCopyright":false},"hasCopyRight":false,"sourceReason":"","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adHead","adBody","topAd","logoAd","topicAd","contentAd","articleBottomAd","infoAd","hardAd","serviceAd","contentBottomAd","commentAd","commentBottomAd","articleAd","videoAd","asideAd1","asideAd2","asideAd3","asideAd4","asideAd5","asideAd6","bottomAd","floatAd1","floatAd2"];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來源: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 近日,話題“一定要關閉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沖上社交平臺熱搜,關于免密支付功能相關的討論再次進入大眾視野。 多名網友在網絡上發文稱,自己的電子設備在開通免密支付功能后遭到盜刷,支付寶、微信等平臺無故出現多筆扣費,累計金額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 免密支付是指用戶在進行支付時,無需輸入密碼或進行其他認證,直接完成交易的一種支付方式,旨在減少用戶的操作步驟。然而,這一看似便捷的功能背后卻隱藏著重重風險。 01 錢消失了 對于部分不熟悉免密支付操作和風險的用戶而言,使用這項功能可能在不經意間造成嚴重的錢財損失,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 不少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通免密支付功能,隨后被迫面臨開通后亂收費的問題。發生的場景集中在電商平臺、會員開通以及二手交易平臺等。 需要指出的是,免密支付“圍獵”的對象不乏兒童和老人,有未成年人在電商、游戲和直播平臺中在未經家長同意的情況下使用免密支付,還有一些老人被平臺推薦誤觸開通免密支付功能,導致賬戶被盜。 黑貓投訴平臺顯示,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訴多達6.4萬條。多位用戶提到,不少平臺的免密支付是“霸王條款”,不僅開通后很難取消,還有一些平臺被質疑在未充分告知的情況下讓客戶開通免密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已達10億人的體量,免密支付滲透率較為穩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2023年移動支付個人用戶使用情況調查報告》指出,免密支付在移動支付用戶中接受度較廣。如果免密支付存在風險,潛在受害者人數將難以估量。 事實上,早在2023年,公安部刑偵局就曾經建議廣大公民直接關閉微信、支付寶的免密支付功能。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消費者協會也提醒廣大消費者,網絡購物謹慎使用手機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賬戶權限過度開放而引發資金損失。 02 一鍵開通,N鍵關閉 盡管官方已經數次公開點明免密支付的風險,當前仍有不少平臺并沒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依舊大力推薦用戶開通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功能。 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發現,支付寶、微信、美團、京東、滴滴、抖音、攜程等平臺均提供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服務,幾乎覆蓋衣、食、住、行、游、購、娛全方位消費類別。 不少用戶在社交平臺上投訴表示,微信、淘寶等許多軟件開通免密支付的方式非常簡單,通常是“一鍵開啟”。平臺會在單筆支付過程中不時彈窗詢問,是否同意開通免密的“極速支付”,如果用戶在支付過程中沒有仔細看彈窗顯示的內容詳情,而是在輸完密碼以后下意識地點擊確認或同意選項,很容易在不經意間“被”開通自動付款功能。 而想要解綁免密支付,用戶卻往往需要點擊多個選項。以微信為例,光是找到免密支付和自動續費的選項就最少需要花費五步,算上最后一步解除,累計需要六個步驟。 此外,關閉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的邏輯與所需操作雖大致類似,但不同平臺的界面和選項名稱都有細微變化,無形中給用戶的解綁造成很大難度。個別平臺或應用中,消費者要想取消免密支付,還會被詢問關閉理由、承諾持續改進,遭到平臺反復“挽留”。 還有一些平臺默認用戶需要開通免密支付。例如,蘋果強制用戶在蘋果應用商店使用免密支付方式付款,賬戶一旦被盜用,他人可繞過支付工具的身份驗證環節直接實施盜刷。 為何平臺頻頻推薦用戶免密支付? 資深信用卡專家董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免密支付會加速消費者誤判的發生。清華大學消費金融研究院調研顯示,免密支付用戶客單價提高了18%,但退貨率增長了40%,側面反映出這項功能在方便消費者購物的同時,容易讓消費者做出沖動決策,可能因此額外購買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 而自動扣款功能,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商家留住“回頭客”。當用戶手動操作時,可能因忘記續費或不再想要而結束訂閱某項服務,自動扣款相當于讓用戶默認留下,商家能夠穩定獲利。 據媒體報道,有頭部平臺因默認開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超百億元。 03 追責難如登天? 事實上,對于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相關問題,國家已有相關規定。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要求經營者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 針對自動續費問題,更是早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1年公布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中就提出過相關要求,例如自動續費需顯著提示,且不得默認勾選,需由消費者自主選擇。 盡管相關規定已經出臺,但仍有平臺對此陽奉陰違,而且一旦免密支付導致的盜刷行為發生,用戶想要向平臺方和商家追責,幾乎難如登天。 例如追責過程中,平臺往往會以得到用戶授權作為抗辯理由。如果用戶要證明平臺沒能履行應盡義務,例如協議設計不合理、風險預警不足、風控措施失效等,必須經歷復雜的舉證流程,且需要承擔高額成本。 而在一些盜刷案例中,各個環節暴露出風控缺失的嚴重問題,也令人心驚。 例如,據媒體報道,在蘋果賬號盜刷事件中,鏈條出現了嚴重的風控真空。支付機構誤認為蘋果系統足夠安全,因此放松了自身的風控;銀行則認為來自支付寶、微信的請求已經過風控,也不再額外審核。最終,不法分子的盜刷行為無人攔截。 平臺方理應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充分尊重消費者在支付上的自主權,并在免密支付和自動扣款相關功能上盡到提請義務。而支付機構和銀行則需要加強風控措施,確保對異常交易實施重點監控,多方共同守護消費者的錢包。“關不掉”的免密支付,肥了平臺的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