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交易所最新發布。
9月5日,證監會指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就第二批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征求意見,這批《指南》涵蓋“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資源利用”三個環境議題,重點針對相關風險和機遇的識別與評估、核算流程與方法、披露要點等重點難點問題提供細化指導,推動上市公司提升可持續發展意識、促進規范披露。
記者了解到,后續還將按照“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節奏推出更多實操指南。隨著越來越多《指南》的正式發布,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為授權性規定,滬深北交易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簡稱《指引》)為細化強制性和底線要求、《指南》為參考性規范和典型實踐推薦的上市公司可持續披露規則體系初步形成。
業內人士表示,這有助于引導上市公司踐行新發展理念,提高可持續信息披露質量,進一步彰顯優質公司投資價值。
三個環境議題指南發布
本次《指南》修訂新增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資源利用的三個章節內容,體例結構基本一致,主要包括風險和機遇的識別與評估、核算流程與方法和披露要點等內容,并提供解釋說明和參考示例,為上市公司編制可持續發展報告提供參考,進一步加強上市公司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領域的實踐能力。
具體來看,《指南》修訂詳細舉例解釋相關議題的常見風險和機遇,如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導致的產能限制、化石能源開采難度增加等風險,新污染防治技術的應用、引入水循環利用系統降低廢水排放成本等機遇。并提供披露數據的通用計算流程與方法,如提示常見的污染物類型和披露示例,核算能源用量的具體方法和能耗計算公式、取水量和耗水量的計算公式等。同時,《指南》細化《指引》要求,明確具體信息披露要點,包括污染物排放信息、減排信息、能源總消耗量、總耗水量等具體信息披露要求。
據了解,《指南》重點意在強化上市公司的風險和機遇意識,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為,同時不在《指引》基礎上額外增加強制披露要求,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細化、更人性化的操作說明,讓企業可持續披露更加有的放矢,目標更加明確,減少了學習國內國際其他標準的成本,也能更好地引導投資者理解上市公司ESG披露信息并納入投資分析和決策。
上市公司可持續披露質量提升
如果說《指南》是上市公司識別重要性議題、分析可持續發展相關風險和機遇的“工具箱”和“教材參考”,那么《指引》就是ESG披露規則的“考綱”。2024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指引》,明確強制披露主體包括報告期內持續被納入上證180、科創50、深證100、創業板指數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公司,最晚應在2026年4月30日前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
《指引》對于具有財務重要性的議題,要求企業應當圍繞“治理—戰略—影響、風險和機遇管理—指標與目標”四要素進行分析和披露,與國際準則在主要方面保持一致;對于具有影響重要性的議題,根據具體議題相關指標要求進行披露。議題設置方面,從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治理三個方面設置了21個議題,除國際上普遍關注的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議題外,還積極納入污染物排放、鄉村全面振興、創新驅動、支付中小企業款項等國內現階段發展重點關切的議題。具體內容方面,要求企業披露范圍一、范圍二溫室氣體排放量,對估算不確定性較高的中長期財務影響、執行難度較大或有較大爭議的范圍三溫室氣體排放量等不作強制披露要求,但鼓勵其披露。2025年1月17日,首批兩個《指南》,包括“總體要求與披露框架”、“應對氣候變化”發布。
在一系列的政策引導下,上市公司可持續報告披露質量整體持續提升,合規性增強,實質性內容增多。截至2025年6月底,共186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持續報告,整體披露率達34.72%,較前兩年提升約10個百分點,另有612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
同時,可持續相關治理進一步夯實,企業逐步從后端披露向前端治理和管理延伸。從披露可持續報告或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看,67.27%的公司搭建了治理架構;63.93%的公司披露戰略信息,44.01%的公司制定并披露了定量可持續相關目標,78.07%的公司開展重要性評估以確定重要議題,93.32%的公司披露了與利益相關方溝通的信息。
從披露內容來看,99.25%的公司在報告中披露了量化指標,其中83.95%披露了25個以上的量化指標。對于國際上重點關注的氣候信息,62.07%的公司披露了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類型,65.90%的公司披露了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23年度的57.53%、2022年度的50.87%顯著提升。披露范圍1、范圍2和范圍3排放量的公司占比分別為59.81%、60.02%和11.37%。24.87%的公司披露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分別有17.05%、15.76%的公司披露了預計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
一位長期關注ESG研究領域的機構人士指出,《指引》出臺后,應對氣候變化、反不正當競爭、平等對待中小企業等議題受上市公司的關注度大幅上升。
ESG國際評級表現大幅躍升
近年來,全球資本市場高度關注ESG評級或ESG表現對企業信用的影響。2017年以來,多個國際評級機構逐步開始在信用評級中整合ESG因素。隨著ESG理念在國內的普及,相關政策及監管制度逐漸完善,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也開始將ESG因素納入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ESG因素與企業經營及風險水平的關聯度也逐漸提升。
截至2024年底,滬深兩市32%的公司MSCI ESG評級有所提升,其中全球領先評級(AAA、AA級)的上市公司家數占比由五年前的0提升至2024年的7.2%,可以看出,A股上市公司ESG國際評級明顯提升,獲得領先評級的公司數量大幅提升。
上述機構人士指出,ESG表現的提升有助于展現上市公司良好形象,吸引中長期資金,對企業做好可持續披露形成正向激勵。
隨著ESG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其正從諸多方面影響著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和業務發展。如貴州茅臺評級提升2個等級至BBB級,為中國白酒行業上市公司 MSCI ESG評分最高,其表示《指引》助力公司提高境外投資者關注度與認可度,是公司評級提升的“金鑰匙”。 陽光電源評級自A級提升至AA級,外資對公司的ESG基金持倉額也同步提升。寧德時代評級由A提升至國際領先的AA級,體現了國際資本市場對公司ESG管理成果的高度認可,有助于進一步吸引國際可持續投資基金。
“特別聲明:以上作品內容(包括在內的視頻、圖片或音頻)為鳳凰網旗下自媒體平臺“大風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