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關稅裁決:看似合理的“罪魁禍首”?\u003c/p>\u003cp>一個被廣泛討論的潛在誘因是美國聯邦法院的一項裁決,該裁決認為特朗普政府不能以緊急狀態為由征收關稅。理論上,這可能導致政府需要退還數十億美元的稅款,從而加劇本已嚴峻的聯邦財政前景。這一解釋在時間點上似乎吻合:裁決于上周五做出,而市場在周二經歷了最嚴重的拋售。\u003c/p>\u003cp>然而,這一邏輯鏈條存在諸多矛盾。如果企業將獲得數十億美元的退款,其股價理應上漲,但股市并未出現相應漲幅。同時,關稅的取消將消除通脹的一大障礙,市場應預期美聯儲降息空間增大,但利率市場并未如此定價。此外,若市場擔憂美國財政,外國投資者可能會拋售美元,但美元匯率反而走強。\u003c/p>\u003cp>長期擔憂:美聯儲獨立性與政府借貸\u003c/p>\u003cp>對美聯儲獨立性的擔憂是另一個長期存在的風險。如果央行受到政治干預,通常會導致利率設定過低,從而推高長期通脹,打擊長債價格。不過,市場數據并不支持這一觀點。衡量市場長期通脹預期的關鍵指標——5年/5年遠期盈虧平衡通脹率,在拋售最嚴重的周二收盤時仍穩定在2.34%,完全處于年內波動區間。\u003c/p>\u003cp>同樣,對美國政府巨額借貸的擔憂也非新鮮事。疫情后龐大的財政赤字意味著美國債務占經濟的比重將持續上升,這自然需要更高的收益率來吸引投資者。但數據顯示,30年期通脹保值國債(TIPS)的收益率僅小幅上漲,而流動性更好的10年期TIPS收益率已從4月份的高點大幅回落。\u003c/p>\u003cp>歐洲的亂局:政治與結構性改革的雙重壓力\u003c/p>\u003cp>視線轉向大洋彼岸,歐洲的狀況同樣令人不安。法國因少數派政府難以推行削減赤字的預算案而陷入政治僵局,其10年期國債收益率相對德國國債的溢價,近期升至2012年歐債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在英國,政府的預算困境和養老金需求減弱也持續對英國國債(Gilts)構成壓力。\u003c/p>\u003cp>但傳統的避險邏輯此次并未奏效。以往當投資者擔憂歐元區問題時,通常會涌入被視為安全資產的德國國債,但近期這一現象并未發生。\u003c/p>\u003cp>更值得關注的是一個深層次的結構性變化——荷蘭的養老金改革。據報道援引高盛的數據,荷蘭擁有歐元區約80%的養老基金資產。這些基金 正從傳統的固定收益型(Defined-Benefit)轉向與投資表現更緊密掛鉤的模式。\u003c/p>\u003cp>這意味著它們對用于鎖定未來收益的、超長期的衍生品和債券的需求將大幅減少,并可能將更多資金配置于股票。雖然這項改革將歷時數年,但它預示著歐洲一個最主要的長期債券買家正在悄然退場,這對長債的未來需求構成了實質性利空。\u003c/p>\u003cp>綜上所述,無論是關稅裁決、財政擔憂還是歐洲政局,似乎都無法獨立解釋這場突如其來的市場動蕩。\u003c/p>\u003cp>正如報道所言,也許那個古老的市場笑話——“價格下跌是因為賣家比買家多”——反而是最貼切的描述。但將所有這些因素綜合來看,它們共同指向一個令人不安的前景:對長期債券的疲軟需求可能將持續存在。\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袁鑫笛","editorCode":"PF182","faceUrl":"","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cateid":"華爾街見聞","type":"source","catename":"華爾街見聞","description":"","cateSource":"","backgroud":"http://p1.ifengimg.com/ifengimcp/pic/20160919/d236177a15798b010c4c_size104_w720_h186.png","api":"http://api.iclient.ifeng.com/api_wemedia_list?type=source&keyword=%E5%8D%8E%E5%B0%94%E8%A1%97%E8%A7%81%E9%97%BB","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newsTime":"2025-09-07 19:19:29","authorUrl":"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marketresearch/2025-09-07/doc-infpspkc5211318.shtml"},"filterMediaList":[{"name":"鳳凰網財經","id":"607286"},{"name":"國際財聞匯","id":"1609082"},{"name":"銀行財眼","id":"1444240"},{"name":"公司研究院","id":"1612328"},{"name":"IPO觀察哨","id":"1601888"},{"name":"風暴眼","id":"1601889"},{"name":"出海研究局","id":"1613468"},{"name":"封面","id":"540061"},{"name":"前行者","id":"1580509"},{"name":"凰家反騙局","id":"1596037"},{"name":"康主編","id":"1535116"},{"name":"啟陽路4號","id":"1021158"},{"name":"財經連環話","id":"7518"}]},"keywords":"國債,收益率,市場,通脹,關稅,美聯儲,債券,債券市場,歐元區,獨立性","safeLevel":0,"isCloseAlgRec":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isCloseFhhCopyright":false},"hasCopyRight":false,"sourceReason":"其他","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adHead","adBody","topAd","logoAd","topicAd","contentAd","articleBottomAd","infoAd","hardAd","serviceAd","contentBottomAd","commentAd","commentBottomAd","articleAd","videoAd","asideAd1","asideAd2","asideAd3","asideAd4","asideAd5","asideAd6","bottomAd","floatAd1","floatAd2"];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一場沒有明確導火索的拋售,讓全球長期債券市場的神經再度緊繃。 本周,全球長期債券市場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劇烈動蕩。其中,3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短暫突破5%的關鍵心理關口,并由此引發了股市的連鎖回調。 然而,據《華爾街日報》9月6日最新報道分析,此輪拋售潮缺乏任何明顯的觸發事件。基金經理和市場分析師們對此眾說紛紜,凸顯出市場正被一系列復雜且模糊的焦慮情緒所困擾。從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到對央行獨立性的擔憂,再到大洋彼岸的政治風波,諸多因素交織,暗示對長債的疲軟需求可能將持續存在。 關稅裁決:看似合理的“罪魁禍首”? 一個被廣泛討論的潛在誘因是美國聯邦法院的一項裁決,該裁決認為特朗普政府不能以緊急狀態為由征收關稅。理論上,這可能導致政府需要退還數十億美元的稅款,從而加劇本已嚴峻的聯邦財政前景。這一解釋在時間點上似乎吻合:裁決于上周五做出,而市場在周二經歷了最嚴重的拋售。 然而,這一邏輯鏈條存在諸多矛盾。如果企業將獲得數十億美元的退款,其股價理應上漲,但股市并未出現相應漲幅。同時,關稅的取消將消除通脹的一大障礙,市場應預期美聯儲降息空間增大,但利率市場并未如此定價。此外,若市場擔憂美國財政,外國投資者可能會拋售美元,但美元匯率反而走強。 長期擔憂:美聯儲獨立性與政府借貸 對美聯儲獨立性的擔憂是另一個長期存在的風險。如果央行受到政治干預,通常會導致利率設定過低,從而推高長期通脹,打擊長債價格。不過,市場數據并不支持這一觀點。衡量市場長期通脹預期的關鍵指標——5年/5年遠期盈虧平衡通脹率,在拋售最嚴重的周二收盤時仍穩定在2.34%,完全處于年內波動區間。 同樣,對美國政府巨額借貸的擔憂也非新鮮事。疫情后龐大的財政赤字意味著美國債務占經濟的比重將持續上升,這自然需要更高的收益率來吸引投資者。但數據顯示,30年期通脹保值國債(TIPS)的收益率僅小幅上漲,而流動性更好的10年期TIPS收益率已從4月份的高點大幅回落。 歐洲的亂局:政治與結構性改革的雙重壓力 視線轉向大洋彼岸,歐洲的狀況同樣令人不安。法國因少數派政府難以推行削減赤字的預算案而陷入政治僵局,其10年期國債收益率相對德國國債的溢價,近期升至2012年歐債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在英國,政府的預算困境和養老金需求減弱也持續對英國國債(Gilts)構成壓力。 但傳統的避險邏輯此次并未奏效。以往當投資者擔憂歐元區問題時,通常會涌入被視為安全資產的德國國債,但近期這一現象并未發生。 更值得關注的是一個深層次的結構性變化——荷蘭的養老金改革。據報道援引高盛的數據,荷蘭擁有歐元區約80%的養老基金資產。這些基金 正從傳統的固定收益型(Defined-Benefit)轉向與投資表現更緊密掛鉤的模式。 這意味著它們對用于鎖定未來收益的、超長期的衍生品和債券的需求將大幅減少,并可能將更多資金配置于股票。雖然這項改革將歷時數年,但它預示著歐洲一個最主要的長期債券買家正在悄然退場,這對長債的未來需求構成了實質性利空。 綜上所述,無論是關稅裁決、財政擔憂還是歐洲政局,似乎都無法獨立解釋這場突如其來的市場動蕩。 正如報道所言,也許那個古老的市場笑話——“價格下跌是因為賣家比買家多”——反而是最貼切的描述。但將所有這些因素綜合來看,它們共同指向一個令人不安的前景:對長期債券的疲軟需求可能將持續存在。關稅、美聯儲獨立性、歐洲養老金改革……全球長債市場到底焦慮什么?